1.本技术涉及静压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
背景技术:
2.静压造型(也称静压铸造)通过气流预紧实作用对型砂进行初步紧实,然后通过液压压头对型砂进行最终紧实的造型。
3.静压造型就是通过气流预紧实作用对型砂进行初步紧实,然后通过液压压头对型砂进行最终紧实,触头的压头由液压提供,压力固定,可使型砂紧实度高,铸件造型质量较高。
4.但现有完成触头压力挤压后,难以垂直型砂箱砂面将模具吊起,导致模型转运困难,同时现有夹具定位精度较低,尤其无法有效可靠夹持周缘均为圆弧段的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夹具定位精度较低,尤其无法有效可靠夹持周缘均为圆弧段的模型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包括:支座、横杆、铰接轴、第一电机、绞盘、吊绳、成对设置的连杆和弧段板;支座顶面上设置横杆;横杆延伸端上设置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绞盘驱动连接;绞盘上缠绕设置吊绳;吊绳的延伸端与连杆的一端相连接;连杆的中部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上设置弧段板;弧段板的凹陷面相对设置;
7.所述吊绳提升连杆的一端后,连杆的另一端夹紧,弧段板的凹陷面紧贴待提升模具外侧壁夹紧夹持;
8.所述弧段板的顶面上设置限位杆,限位杆设置于弧段板的中线上,并斜向中线轴延伸设置。
9.优选的,包括:摩擦材料层;摩擦材料层设置于弧段板凹陷内侧壁上。
10.优选的,包括:多个摩擦凸块;摩擦凸块均匀分布设置于摩擦材料层表面上。
11.优选的,所述支座包括:横杆和安装罩;横杆的一端与竖杆的顶端侧壁相连接;横杆的另一端垂直竖杆延伸设置;横杆的延伸端上设置安装罩;第一电机安装于安装罩内。
12.优选的,所述竖杆为转杆;支座包括:第一轴承座、基座、齿轮驱动组件;齿轮驱动组件容纳设置于基座内;齿轮驱动组件与转杆的底端驱动连接;转杆垂直基座向上延伸设置;第二轴承座容纳设置于基座安装孔内;转杆转动设置于第一轴承座内。
13.优选的,所述支座包括:成对设置的斜拉板、第二轴承座;斜拉板对称设置于转轴两侧,并与基座顶面相连接;第二轴承座套设于转杆上并与斜拉板的延伸侧壁相连接。
14.优选的,包括:吊座、挂钩、绳套;吊绳的一端上分为两股绳子,并在两股绳子的延伸端上设置绳套;吊绳的另一端与挂钩相连接,挂钩安装于吊座底面上;吊座与绞盘通过吊绳相连接。
15.本技术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6.1)本技术所提供的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通过设置铰接连杆,并在铰接连杆的延伸端上设置弧段板,通过弧段板与模具的外侧壁有效贴合,并通过在弧段板的上方设置限位斜杆,限制斜杆有效限制夹持位置,电机驱动绞盘拉动连杆的另一端,连杆绕铰接轴转动后收缩夹紧模具后,随绞盘提升模具高度,实现可靠夹持和吊装转运。
17.2)本技术所提供的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通过在弧段板内侧壁上设置耐磨层增加弧段板与模具侧壁的摩擦力,避免模具从弧段板之间脱落,提高夹持可靠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主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弧段板夹持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弧段板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支架下部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支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弧段板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例说明:
25.20、转杆;211、横杆;212、安装罩;213、第一轴承座;214、斜拉板;215、盖体;216、第二轴承座;217、基座;218、电机座;22、第一电机;221、绞盘;222、吊座;223、挂钩;224、吊绳;225、绳套;226、第二电机;227、从动齿轮;228、主动齿轮;231、连杆;232、铰接轴;234、弧段板;235、限位杆;236、摩擦凸块;238、摩擦材料层;24、待转运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本技术中未详述的且并不用于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均按本领域公知常识进行设置,且多种公知常识设置方式均可实现。
29.参见图1~6,本技术提供的静压铸造用模具分离吊装夹持组件,包括:支座、横杆211、铰接轴232、第一电机22、绞盘221、吊绳224、成对设置的连杆231和弧段板234;支座顶面上设置横杆211;横杆211延伸端上设置第一电机22;第一电机22与绞盘221驱动连接;绞盘221上缠绕设置吊绳224;吊绳224的延伸端与连杆231的一端相连接;连杆231的中部通过铰接轴232铰接;连杆231的另一端上设置弧段板234;弧段板234的凹陷面相对设置;
30.吊绳224提升连杆231的一端后,连杆231的另一端夹紧,弧段板234的凹陷面紧贴待提升模具外侧壁夹紧夹持;
31.弧段板234的顶面上设置限位杆235,限位杆235设置于弧段板234的中线上,并斜向中线轴延伸设置。
32.通过在弧段板234的上部设置限位杆235,能提高夹持准确性,通过连杆231、铰接轴232结构,能通过吊绳224提升实现夹紧,并利用模具自重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转运过程中持续获得较强夹持力。同时弧段板234的弧度与待转运模具24的外侧壁弧度相同,二者紧贴后,能增大模具受力面积,提高转运可靠性。
33.优选的,包括:摩擦材料层238;摩擦材料层238设置于弧段板234凹陷内侧壁上。通过设置摩擦材料层238能增强摩擦力,提高夹持转运可靠性。
34.优选的,包括:多个摩擦凸块236;摩擦凸块236均匀分布设置于摩擦材料层238表面上。设置凸块能进一步增强摩擦力提高转运安全性。
35.优选的,支座包括:横杆211和安装罩212;横杆211的一端与竖杆的顶端侧壁相连接;横杆211的另一端垂直竖杆延伸设置;横杆211的延伸端上设置安装罩212;第一电机22安装于安装罩212内。利用安装罩212实现对电机的保护和安装定位。
3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包括:电机座218;电机座218容纳设置于安装罩212底面内;第一电机22安装于电机座218内。按此设置能为电机提供可靠安装,提高转运安全性。
37.优选的,竖杆为转杆20;支座包括:第一轴承座213、基座217、齿轮驱动组件;齿轮驱动组件容纳设置于基座217内;齿轮驱动组件与转杆20的底端驱动连接;转杆20垂直基座217向上延伸设置;第二轴承座216容纳设置于基座217安装孔内;转杆20转动设置于第一轴承座213内。
38.通过设置基座217内的齿轮驱动组件,有效驱动转杆20转动,从而实现绕转轴的转运,增大转运面积和范围,提高该装置的使用范围。第一轴承座213内容纳安装设置推力轴承或滚珠轴承
39.优选的,支座包括:成对设置的斜拉板214、第二轴承座216;斜拉板214对称设置于转轴两侧,并与基座217顶面相连接;第二轴承座216套设于转杆20上并与斜拉板214的延伸侧壁相连接。
40.通过设置第一、第二轴承座216,能增大转杆20垂直基座217转动的平稳性,提高转运安全性;使用时,齿轮驱动组件驱动转杆20在第一、第二轴承座216内转动,斜拉板214对第二轴承座216提供有效支撑力。
4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齿轮驱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228、从动齿轮227、第二电机226;主动齿轮228、从动齿轮227、转动容纳安装于基座217内;第二设置于基座217顶面上,并与主动齿轮228驱动连接;主动齿轮228、从动齿轮227啮合驱动。第二电机226驱动输出轴插入基座217安装孔内,安装孔内设置轴承座,实现正常转动。本技术中所用齿轮驱动组件按现有技术中常用结构设置安装,在此不累述。
42.优选的,包括:吊座222、挂钩223、绳套225;吊绳224的一端上分为两股绳子,并在两股绳子的延伸端上设置绳套225;吊绳224的另一端与挂钩223相连接,挂钩223安装于吊座222底面上;吊座222与绞盘221通过吊绳224相连接。通过多段吊绳224分别连接,能通过提升一个吊点实现对模具的有效夹持和转运。
4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绞盘221套设于第一电机22的输出轴上,输出轴的延伸端与安装罩212通过轴承座相连接。按此设置能提高转运平稳性。
4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基座217顶面上设置盖体215,盖体215通过螺栓组件安装。
45.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