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夹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工件上浮的夹具。
背景技术:
2.平口钳是机加工中常见的夹具,市面上现有的平口钳基本由钳身、丝杆滑块以及若干小配件组成,通过旋转丝杆驱动滑块向固定块移动,最终达到将物品夹持的目的,能够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需求,但是对于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的精密机械来说,普通的平口钳普遍存在夹持后工件上浮的情况,对加工高度的尺寸造成了严重影响;
3.工件被平口钳夹持后上浮,是因为滑块与滑槽(或滑轨等)之间存在间隙,夹紧过程中这些间隙难以消除,甚至在受力复杂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防止工件上浮的夹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止工件上浮的夹具,解决了现有的平口钳因装配间隙导致夹持工件后工件上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止工件上浮的夹具,包括钳身和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半埋式安装于钳身的顶端,且所述夹持机构内设置有产生下压分力的结构;
7.所述钳身的顶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丝杆,所述丝杆螺纹套接有滑块,且所述丝杆和滑块均套接于滑槽内,且所述滑块的顶端沿钳身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所述钳身的顶端滑动设置有夹块,且所述夹块的底端与燕尾槽匹配套接。
8.优选的,所述钳身的两侧均设置有边条,且所述钳身的一端顶部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靠山。
9.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位于钳身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固定块,且所述钳身的顶端位于固定块处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块与钳身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丝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所述钳身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且所述第一圆孔位于钳身的外侧,所述钳身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圆孔,且所述第一圆孔、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之间呈共轴设置。
11.优选的,两组所述轴承分别套接于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内,且所述钳身位于第三圆孔的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钳身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丝杆的一端贯穿第一圆孔,且所述丝杆的此端呈共轴设置有把手。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该装置旋转丝杆通过螺纹螺距推动滑块沿丝杆轴向移动,滑块移动时,通过燕尾槽带动夹块移动,通过燕尾槽的斜面推动夹块时,可产生向下的分力,利用下分力将夹块拉紧在钳身的顶端面上,夹紧力越大,产生的下压分力也越大,从而达到避免工件夹持后产生上浮。
15.2、该装置的固定块采用螺丝与钳身固定,磨损后可进行更换维护,安装新的固定块时,将固定块的一侧底边与钳身上的靠山靠齐,再锁紧螺丝,以靠山为位置基准,可免去繁琐的调试,以此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16.3、滑块沿滑槽内滑动,可避免滑块因摩擦力与丝杆发生跟转现象,滑块上的燕尾槽隐藏于滑槽内,因此夹块通过燕尾槽与滑块装配后无法直接取出,可保持结构稳定。
17.综上所述,该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平口钳因装配间隙导致夹持工件后工件上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分解图。
21.图中标号:1、钳身;101、边条;102、滑槽;103、第一圆孔;104、第二圆孔;105、第三圆孔;106、靠山;107、螺纹孔;2、夹持机构;201、丝杆;202、轴承;203、盖板;204、把手;205、滑块;206、燕尾槽;207、夹块;208、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图3,一种防止工件上浮的夹具,包括钳身1和夹持机构2,所述夹持机构2半埋式安装于钳身1的顶端,且所述夹持机构2内设置有产生下压分力的结构,所述钳身1的顶端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102,所述夹持机构2包括丝杆201,所述丝杆201螺纹套接有滑块205,且所述丝杆201和滑块205均套接于滑槽102内,且所述滑块205的顶端沿钳身1的宽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206,所述钳身1的顶端滑动设置有夹块207,且所述夹块207的底端与燕尾槽206匹配套接;
24.该装置旋转丝杆201通过螺纹螺距推动滑块205沿丝杆201轴向移动,滑块205沿滑槽102内滑动,可避免滑块205因摩擦力与丝杆201发生跟转现象,滑块205上的燕尾槽206隐藏于滑槽102内,因此夹块207通过燕尾槽206与滑块205装配后无法直接取出,可保持结构稳定,滑块205移动时,通过燕尾槽206带动夹块207移动,通过燕尾槽206的斜面推动夹块207时,可产生向下的分力,利用下分力将夹块207拉紧在钳身1的顶端面上,夹紧力越大,产生的下压分力也越大,从而达到避免工件夹持后产生上浮。
25.所述钳身1的两侧均设置有边条101,且所述钳身1的一端顶部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靠山106,所述夹持机构2位于钳身1的一端顶部设置有固定块208,且所述钳身1的顶端位于固定块208处开设有螺纹孔107,所述固定块208与钳身1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26.该装置的固定块208采用螺丝与钳身1固定,磨损后可进行更换维护,安装新的固定块208时,将固定块208的一侧底边与钳身1上的靠山106靠齐,再锁紧螺丝,以靠山106为位置基准,可免去繁琐的调试。
27.所述丝杆201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202,所述钳身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圆孔103和第
二圆孔104,且所述第一圆孔103位于钳身1的外侧,所述钳身1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三圆孔105,且所述第一圆孔103、第二圆孔104和第三圆孔105之间呈共轴设置,两组所述轴承202分别套接于第二圆孔104和第三圆孔105内,且所述钳身1位于第三圆孔105的一端设置有盖板203,所述盖板203与钳身1之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所述丝杆201的一端贯穿第一圆孔103,且所述丝杆201的此端呈共轴设置有把手204;
28.设置第一圆孔103的目的是为了与直径更大的第二圆孔104形成台阶,装配轴承202后,口径较小的第一圆孔103对轴承202限位,在钳身1另一端的第三圆孔105则为通孔,方便装配丝杆201,并通过盖板203对轴承202进行限位。
29.工作原理:该装置旋转丝杆201通过螺纹螺距推动滑块205沿丝杆201轴向移动,滑块205沿滑槽102内滑动并通过燕尾槽206带动夹块207移动,直到夹块207、工件和固定块208挤压在一起完成夹持,通过燕尾槽206的斜面推挤夹块207时,可产生向下的分力,利用下分力将夹块207拉紧在钳身1的顶端面上,夹紧力越大,产生的下压分力也越大,从而达到避免工件夹持后产生上浮。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