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玻璃瓶取出的玻璃瓶模具。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工艺中玻璃的成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浮法成型,一种是浇注成型,玻璃瓶的生产一般采用浇注成型。首先是将初型模倒立,使料滴落入有细长颈部的模腔内,压缩空气从上向下将玻璃料滴压实做成口部,从口部从下向上将压实的料滴吹制成料泡,将料泡翻转后移入成型模中,继而自上向下将锥形料泡吹制成型。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291283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制作瓶体的成型模具,模腔呈扁平形腔体结构,由瓶颈腔、瓶体锥形腔及瓶体腔构成,在瓶体腔上部为瓶体锥形腔,瓶体锥形腔的上部为瓶颈腔,腔体边缘通过圆弧面相连接,瓶体腔上设置有圆形凸块及矩形凸块,圆形凸块及矩形凸块呈上下结构排列设置。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模体在打开时,需要人工使用钳子等工具夹住模体外的凸耳,从而使左模体和右模体分离,此操作过程繁琐,不便于玻璃瓶的取出,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玻璃瓶的取出,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玻璃瓶取出的玻璃瓶模具。
6.一种便于玻璃瓶取出的玻璃瓶模具,包括模架,所述模架上设有底座,底座的上方设有两个相互配合模体,两个所述模体内侧开设有空腔,两个母体的空腔相对应,模体上方设有与模体相配合的口模,所述口模上端开设有吹气孔,两个所述模体的外壁分别设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模体的一端设有驱动模体开合的驱动装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经过初模后的玻璃瓶放入模具内,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模体闭合,模体上端的空腔与已成型的玻璃瓶口相契合,模体可将玻璃瓶固定,口模放在模体上方,通过吹气孔向玻璃瓶内吹气,玻璃瓶底部与底座相触,使玻璃瓶吹成模体空腔的大小,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模体打开,便于玻璃瓶的取出,加快工作效率。
8.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个齿轮,连接杆远离模体的一端与齿轮固定连接,两个齿轮相啮合,齿轮与模架转动连接,两个齿轮的侧壁固设有把手,两个把手相对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水平方向扳动把手,把手带动齿轮转动,在齿轮的转动下,连接杆远离齿轮的一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两个在齿轮带动下打开,将玻璃瓶放入模体的空腔内,扳动把手使两个模体闭合,把手和齿轮的设置可提高模体开合的速度,便于玻璃瓶的取放,有利于提高玻璃瓶制取的速度。
10.可选的,每个所述把手远离齿轮的一端套设有防滑套。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套的设置增大了把手的摩擦力,使扳手的转动更容易,减少了人力。
12.可选的,两个所述模体的侧壁铰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和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与气缸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推动杆远离气缸的一端与两个连接杆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杆远离推动杆的一端设有滑块,模体外壁设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气缸的作用下,推动杆沿水平方向伸缩运动,推动杆带动连接杆运动,连接杆端部的滑块在模体的滑槽内滑动,使两个模体远离气缸的一侧相互分离,将玻璃瓶放入模体的空腔内,气缸的伸缩杆向前滑动,两个模体在气缸的作用下闭合。气缸驱动模体的开闭,便于玻璃瓶取出,同时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14.可选的,所述模架固设有固定筒,推动杆穿设于固定筒。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筒对推动杆有支撑作用,能够保持推动杆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推动杆靠近气缸的一端固设有限位块,所述模架设有弹簧,弹簧位于限位块和固定块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对推动杆有限位作用,弹簧位于限位块和固定块之间,有利于推动杆向后复位,从而有利于两个模体的打开,便于玻璃瓶的取出,同时弹簧减少限位块和固定筒之间的冲击力,起到缓冲作用。
18.可选的,一个所述模体的内壁设有嵌合块,嵌合块位于空腔旁侧,另一个模体内壁设有与嵌合块相对的嵌合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模体闭合时,嵌合块位于嵌合内,有利于两个模体更好的嵌合,减少两个模体偏移的可能性,从而使空腔能更好的对应,提高玻璃瓶生产的质量。
20.可选的,所述口模下端开设有瓶口槽,瓶口槽与模体上端的开口相配合,且口模下端设有瓶口块,瓶口块位于瓶口槽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初模后的玻璃瓶位于模体内,盖上口模,瓶口槽内壁玻璃瓶外壁向接触,瓶口块位于玻璃瓶口内,通过吹气孔对玻璃瓶吹气时,瓶口塞能保持瓶口的形状,减少玻璃瓶口的形变,提高玻璃瓶质量。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3.1. 将经过初模后的玻璃瓶方入模具内,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模体闭合,模体上端的空腔与已成型的玻璃瓶口相契合,模体可将玻璃瓶固定,口模放在模体上方,通过吹气孔向玻璃瓶内吹气,玻璃瓶底部与底座相触,使玻璃瓶吹成模体空腔的大小,驱动装置驱动两个模体打开,便于玻璃瓶的取出,加快工作效率。
24.2. 当两个模体闭合时,嵌合块位于嵌合内,有利于两个模体更好的嵌合,减少两个模体偏移的可能性,从而使空腔能更好的对应,提高玻璃瓶生产的质量。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口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凸显齿轮与模体位置关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凸显推动杆与模体位置关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凸显滑块与滑槽位置关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模架;2、底座;21、凸台;3、模体;31、空腔;32、嵌合块;33、嵌合槽;4、驱动装置;41、连接杆;5、口模;51、瓶口槽;52、瓶口块;53、吹气孔;6、齿轮;61、把手;62、防滑套;7、推动杆;71、固定筒;72、限位块;73、弹簧;8、气缸;9、滑块;91、滑槽;92、上槽;93、下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玻璃瓶取出的玻璃瓶模具。
34.实施例一
35.参照图1,一种便于玻璃瓶取出的玻璃瓶模具,包括模架1,模架1上设有底座2,底座2包括两个凸台21,底座2上方设有两个模体3,每个模体3内侧壁开均设有空腔31,两个空腔31相对应,模体3上方设有口模5,口模5上端开设有吹气孔53,模体3外壁设有连接杆41,连接杆41远离模体3的一端设有用于驱动模体3开合的驱动装置4。
36.参照图1,玻璃瓶经初模后瓶口的形状已经形成,驱动装置4驱动连接杆41运动,将两个模体3分离,将初模后的玻璃瓶放入空腔31内,驱动装置4使两个模体3闭合,模体3将玻璃瓶的瓶口固定,在模体3上方盖上口模5,通过吹气孔53向玻璃瓶内吹气,玻璃瓶膨胀,直至玻璃瓶与空腔31大小相同,驱动装置4的设置有利于加快模体3开合的速度,便于玻璃瓶的取放。
37.参照图2,口模5下方开设有瓶口槽51,口模5的下端面设有瓶口块52,瓶口块52位于瓶口槽51内,当玻璃瓶放入空腔31内时,瓶口槽51的内壁与玻璃瓶的外壁相接触,瓶口块52位于玻璃瓶的瓶口内。当出气孔向玻璃瓶内吹气时,瓶口槽51和瓶口块52将玻璃瓶口限制住,减少玻璃瓶口形变的可能性,提高玻璃瓶的质量。
38.参照图1,其中一个模体3的内壁设有多个嵌合块32,另一个模体3设有侧壁开设有多个嵌合槽33,当两个模体3闭合时,嵌合块32位于嵌合槽33内。当两个模体3闭合时,嵌合块32和嵌合槽33的设置有利于减少两个模体3闭合时的偏移,从而减少玻璃瓶变形的可能,提高玻璃瓶的质量。
39.参照图3,两个连接杆41与模体3固定连接,驱动装置4包括两个齿轮6,连接杆41远离模体3的一端与齿轮6固定连接,两个齿轮6相互啮合,齿轮6与模架1转动连接,每个齿轮6侧壁均设有把手61,两个把手61相对应。沿水平方向搬动扳动把手61,两个把手61沿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把手61带动齿轮6转动,齿轮6带动连接杆41运动,使两个模体3打开,放入玻璃瓶后,沿彼此远离的方向扳动把手61,使两个模体3闭合,便于玻璃瓶的取放,提高了玻璃瓶制取的工作效率。
40.参照图3,把手61远离齿轮6的一端设有防滑套62,防护套62套设于把手61上,防滑套62可增加把手61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把手61的移动。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扳动把手61,齿轮6带动连接杆41运动,连接杆41带动两个模体3运动,从而实现两个模体3的闭合与打开,当模体3闭合时,在模体3上方盖上口模5,从吹气孔53对玻璃瓶吹气,使玻璃瓶膨胀成型,齿轮6与连接杆41的设置使模体3开合更方便,有利于玻璃瓶的取放,提高了工作效率。
42.实施例二
43.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驱动装置结构的不同以及连接杆与模体连接的方式不同。
44.参照图4,两个模体3铰接,连接杆41与模体3滑动连接,两个连接杆41远离模体3的一端固设有推动杆7,推动杆7将两个连接杆41连接,推动杆7呈t型,模架1设有气缸8,推动杆7远离连接杆41的一侧与气缸8的伸缩杆固定连接。气缸8的伸缩杆伸缩,驱动推动杆7运动,推动杆7带动连接杆41运动,从而使两个模体3远离气缸8的一端打开,便于放入玻璃瓶,气缸8的伸缩杆向前运动,驱动模体3闭合,方便了玻璃瓶的放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45.参照图4和图5,连接杆41靠近模体3的一端设有滑块9,模体3外壁开设有滑槽91,滑槽91的上端面开设有上槽92,滑槽91的下端面开设有下槽93,滑块9位于滑槽91内,且滑块9的上端位于上槽92内,滑块9的下端位于下槽93内。上槽92和下槽93的设置对滑块9起到限位的作用,滑块9在滑槽91内滑动,可调节推动杆7与模体3的距离,有利于模体3的开合。
46.参照图4,模体3设有固定筒71,推动杆7穿设于固定筒71,推动杆7与固定筒71滑动连接,固定筒71对推动杆7有支撑作用,固定筒71的设置可增强推动杆7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47.参照图4,推动杆7靠近气缸8的一端固设有限位块72,推动杆7穿设于限位块72,推动杆7上设有弹簧73,弹簧73位于固定筒71与限位块72之间,弹簧73的一端与限位块72固定连接,弹簧73的另一端与固定筒71固定连接。限位块72与弹簧73的设置对推动杆7起到限位的作用,推动杆7在运动时,限位块72与固定筒71相撞击,弹簧73可对限位块72和固定筒71起到缓冲作用,增强推动杆7运动时的稳定性。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